砖瓦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

俞文斌(1978-),男,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宁波,)

2018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g),主持人:俞文斌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快速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管理不断呈现,工作室教学模式迎来其发展的机遇期[1]。工作室制教学作为与行业相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能够将课程内容融入技术训练、教学环境和项目实践。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致力于解决以往单一理论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有效运行,在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在艺术类专业推广,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的工作室建设之路。

一、工作室制的内涵

(一)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构建

构建以“课程项目化、管理企业化、师资多元化、过程职业化、成果社会化”为核心的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不但承接与专业相关的项目设计,又参与产教融合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学校建筑装饰专业通过多年工作室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从初期以教师为主导的工作室到双师工作室,再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在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工作室制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了工作岗位项目与课程内容完全对接,满足了企业项目、企业情境、企业使用的要求。

根据学生特点和岗位培养的核心能力,与行业中优秀的企业合作打造真实情景的实践教学空间,同时依据专业规划与职业领域方向确立四大项目情境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平台,建成了四个校企互融的工作室,分别为基础设计工作室、空间表现工作室、陈设设计工作室、施工管理工作室,分别对应侧重不同年级段、不同课程模块的学生的培养。四个工作室可同时进行与企业真实工作完全一致的实践教学,也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交叉使用,实现企业情境的实践教学。见图1。

图1 工作室流程框架

工作室制教学是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行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专业教学。教学上更加强调开放性与职业性,简单地说就是将课程内容、教室环境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在工作室中行业参与度进一步扩大,全面实现专业实践课程与实际工作的融合。

(二)工作室职业岗位设置

以开放的理念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打造企业化教学场地,根据职业岗位、就业努力、企业运营主项等组建不同工作方向的工作室[2]。依据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的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对师资研究领域多元化的分析,指导教师由校内核心学科导师与设计公司著名设计师组成,结合学生的特长和职业工作岗位,工作室内建立若干设计团队,团队内相应设立策划组、表现组、绘图组、管理组,见图2。

图2 工作室岗位设置

(三)管理机制与工作环境

为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工作室中顺利开展学习,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关键,通过各个教学职能部门统一协调推进,分别出台了工作室场地、专业设备、专业工具、师资配备等管理办法。各工作室、合作企业施行常规化考核,定期进行学习过程的总结性评价。工作室校企负责人组织工作室日常事务,对接校企合作定向企业的项目设计事宜,带领指导学生团队负责协助项目走访勘察与沟通。

搭建优良的教学环境是推动其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和物质支撑,也是建筑装饰工作室重要的构成元素。因此,依据工作流程对工作室的内部进行分隔布局,包括教学培训区、接待区、公共办公区、独立办公、会议区、设备材料展示区、人流通道等。在工作室内教学功能的布局、设备的摆放都要求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结合工作室教学侧重点,四个工作室分别配备有服务于不同专业对象的大型装饰类和设计类设备,如打印机、相机、切割机、压缩机、抛光机等。同时工作室配备有能高速运行不同专业软件的高配置电脑,实现了环境资源的高度整合。

(四)双导师、双参与运行机制

建筑装饰专业工作室教学高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技能过硬的教师团队。根据校企共建工作室的特点,教学队伍由校内和来自校外企业的设计师、工程师组成。目前,通过合作企业自主推荐、校内引导,工作室已经拥有了企业中技术对口、特长符合、数量合理的业务骨干加入工作室的运行,弥补了校内师资团队企业工作和实践经历的欠缺。来自企业的导师与企业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在指导学生项目化实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