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
    主页 > 期刊导读 >

小塔则村陶器的建筑装饰效果研究

小塔则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是第一个以制陶闻名于黄河边的传统手工业村落,历史上曾是碛口地区陶器生产的主要聚集地,商贸繁荣,元代开始已有生产陶器的记录,村内窑数多达五十多座,烧制的陶缸、瓮以及盆等产品多经碛口销往河套等地区,村民世代以制陶为业,家族窑业兴盛发达,烧制的陶器不仅用作生活用品,而且作为建筑装饰材料被广泛运用于建筑中。

一、装饰效果之因境而成

发掘地域资源、协调地域景观是乡土建筑发展的普遍规律,小塔则村陶器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对当地自然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此外,在垒砌形式、功能划分、空间营造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与村落景观建设协调统一,形成了因境而成的建筑装饰效果。

(一)材料与形式

小塔则村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丰富,春季风沙较多,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传统生土墙吸湿能力强,土坯强度低,结构的耐久性差,遭雨水冲刷后,墙体易变形、坍塌,相比而言,陶器作为墙体装饰材料,敦实稳重、耐腐蚀性好,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对当地气候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且由于垒砌便捷,经济适用,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特有的建造与装饰材料。

陶器搬运便捷、布置灵活、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导致其垒砌形式的多样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其形式分为如下几种:按垒砌材料可分为陶缸垒墙和陶缸与生土结合筑墙两种形式,前者垒砌方便,便于移动,后者坚实稳固,私密性较强;按垒砌层次可分为上下层与内外层,分别依据墙体的高度与厚度而定;按垒砌方向可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因垂直垒砌的重心较稳,故垂直排列最为多见,有口底相接的同向重复排列(图1)和口口相接的反向变化(图2)排列两种形式;按组合方式可分为不同体型的组合,如大小、高矮以及粗细的组合;此外,区别于位置的对照垒砌,还有一种错位的垒砌方式,上边陶器的口沿覆接于下边两个陶器的底部,常见于重心较稳的陶盆。(图3)

(二)功能与空间

陶器在建筑装饰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其功能的不同,建筑装饰中陶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其中,用陶器划分空间的方式最为常见,小塔则村中院落墙体、牲畜围栏、菜园围栏以及道路两侧均为陶器垒砌,陶器对空间具有很好的分隔与围护作用;山体护坡中陶器的使用数量仅次于墙体,将陶器大面积地嵌入坡壁,陶器对坡体的防护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山体滑落等自然灾害;院落中部分房屋用以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其墙体由陶器和生土垒筑,陶器整齐排列于木构架屋檐下,起支撑屋顶的作用(图4);此外,村民用陶器对当地废旧窑室的门窗进行封塞(图5),还有将破损的陶缸用作排水管道,使其发挥引流作用,以及敲破缸底用作陶窑的烟囱等。

陶器划分的空间具有灵活性与不完全封闭性,对村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如院落作为村民活动的物质场所,适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敬神拜祖以及饮食起居等活动,以陶器划分与围合的半开敞、半封闭的空间兼具内向聚合与外延开敞的空间属性,避免了开敞空间的平淡无奇与封闭空间的沉重压抑,同时不完全封闭空间所带来的视线上的延伸有利于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与外部自然环境的亲近。

图1 陶器口、底相接的排列形式

图2 陶器口、口相接的排列形式

图3 陶器的错位垒砌

图4 陶器垒筑的房屋

图5 陶器封塞的门窗

(三)艺术审美

小塔则村的陶器不仅满足了村落景观与建筑装饰的材料、形式与功能相协调的要求,而且符合当地村民对艺术的审美追求,陶器在建筑装饰中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为对点、线、面、色等视觉表现元素以及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1.视觉元素的表现

(1)散点分布

村落中被用于墙体、护坡中的陶器以密集的形式进行有规律地排列,而其余则被散置于村落中,呈散点状分布。此外,小塔则村为典型的散点型村落,因地形较为破碎,所以村落居民只能以小规模散居为主,民居、陶窑等建筑兼以点的形式布局,放眼望去,陶器的散点分布与村落建筑的散点型布局相呼应,构成了协调统一的村落景观。

(2)线性排列

不同于直线的生硬与自由曲线的灵活变化,陶缸的外部线条为几何弧线,其线条明快、简洁、柔和、通畅,陶缸的等距密集排列与组合加强了线条排列的持续性与整体性,使得线条面化而形成面感,同时一定规律的运用使得陶缸的排列层次分明、整体性强,富有节奏感。院落墙体中缸体的弧形边缘与窑洞、陶窑的弧形窑口相互统一,打破了传统建筑墙体外部边缘线条的单一,此外,整个村落沿山体等高线层叠布局,陶缸的层叠排列与起伏跌宕的村落形态相适应。